
無論是普洱茶還是熟茶都需要儲存和陳化,即將其存放在倉庫中繼續自然發酵。存儲普洱茶的倉庫有兩種:干儲存和濕儲存。主要區別是溫度和濕度以及通風條件。
在干燥的倉庫里,普洱茶的天然發酵過程很慢。即使在10 - 20年后,味道仍然醇厚,這是普洱茶的魅力和價值。濕倉實際上是增加倉庫的溫度和濕度,促進霉菌生長,加速發酵后熟過程,有點類似于舊的文物,但如果溫濕度控制不好會使茶葉不好。然而,僅儲存濕儲存不足以產生黃曲霉毒素。毒素生產更重要的因素是原材料質量差,儲存不當和混合物品。在廣州和南昌檢測到黃曲霉毒素的普洱茶是儲存在濕倉中的廉價普洱茶。
一般每斤不足15元,最便宜的只有每斤4元。這種茶本身的質量不好,倉儲和衛生條件根本無法討論。因此,它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并不令人驚訝。
因此,首先要強調的是,真正優質的普洱茶幾乎不可能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其次,普洱茶的用量很少,只有5?10克左右,黃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因此,茶沖泡時,毒素不會進入茶葉,而且在喝茶時通常不會消耗茶葉。吃茶。因此,與大米,玉米,花生等容易被黃曲霉污染的食品相比,茶葉中的黃曲霉毒素污染不充分。
當然,黃曲霉素是一種眾所周知的致癌物質。國際上普遍認為沒有安全攝入致癌物質,即越少越好。因此,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普洱茶時選擇價格便宜的普洱茶。其次是看看和聞。如果紙袋有水漬,茶餅明顯發霉或味道不好,不要買。三是在釀造時觀察茶葉。如果不清楚,你甚至可以喝霉味。為了安全起見,最好不要喝酒。
2010年,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當地茶葉市場收集了70個普洱茶樣本。結果,在所有樣品中檢測到黃曲霉毒素,其中8個樣品含有黃曲霉毒素。此外,還檢測到三種其他霉菌毒素:伏馬菌素,T-2毒素和嘔吐毒素。隨后,普洱引發的癌癥概念非常猖獗,引起消費者的懷疑,也令企業頭痛不已。在2013年進行的另一項調查中,在南昌某茶葉市場收集的60個茶葉樣本中發現了黃曲霉毒素。
其中7個樣品每千克含有超過5微克的黃曲霉毒素,并檢測到其他霉菌毒素。情況與廣州相似。盡管黃曲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霉菌,但它確實可以在普洱茶中進行傳播,但實際上產生毒素并不容易。黃曲霉毒素的產生需要許多條件,如溫度和濕度,營養物質,以及攜帶產生毒素的基因的需要。普洱茶的發酵溫度高于黃曲霉,普洱茶的營養成分不適合黃曲霉的味道。因此,在钚中產生毒素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研究發現黑曲霉和黃曲霉在一起時會競爭。在發酵的中期,黑曲霉已經牢牢掌握著主動權。它不僅可以抑制黃曲霉菌的生長和產生,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解黃曲霉毒素。一些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學者已經嘗試用能夠產生毒素的曲霉屬物種故意污染曬干的茶。然后他們模擬了普洱茶的發酵。結果表明,即使黃曲霉能夠存活以存活,它也不會產生毒素。